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华沙  >> 华沙旅游 >> 正文 >> 正文

ldquo领导说的都对rdquo

来源:华沙 时间:2021/3/22
怎么确定是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31008/4267208.html

本期导读: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能力在思想上成长的企业,也不会有多么伟大的结果。企业的思想如灵魂一般,是企业安身立命所在。那么,它究竟该掌握在谁的手里?是CEO,企业精神领袖,还是每一位员工?从古田会议看组织的思想性谁该拥有企业的思想权?高效利用思想权的三个设想

本文是年8月推送的第8篇干货,计字,阅读时间10分钟。

文丨周航

来源

还是不举手就发言(ID:JustBB2)

从古田会议看组织的思想性

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在福建古田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很多核心原则。对于党来说,从古田开始,就初步形成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正确思路。历史也证明,这条怀揣着光荣与使命的蜕变之路,让我们党一直走到现在。毋庸置疑,古田会议精神对企业文化建设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但对企业而言,并不是你想要,就能立马找到一个完美的使命,它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尤其是绝大多数创业公司,最初都是看到某个机会,先干了再说,大都没有使命、愿景、价值观。我们没有看到一家公司是先有价值观和使命再创业吧?所以,这是一个寻觅的过程。找到了,你会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一个好方向,它会激励你、指引你;找不到,也不用太过焦虑,让“找”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你前进的动力。即便一个企业没有使命也不用特别焦虑,并不是每个公司都需要。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找到使命依然是非常必要的事。古田会议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区别于一般团体的组织,就很有必要去寻找并确立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所以作为创业者,我们最好能想清楚组织为什么存在,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要变成有使命感的组织,就要逐步形成自己的使命、价值观、信仰。因为一个组织要发展不应只看结果,或者规模发展有多快。企业实力的增长更要包含信仰、价值观、团队、企业哲学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思想性的东西,不大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成长的企业。你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能力在思想上成长的企业会有多么伟大的结果。谁该拥有企业的思想权?既然思想性的东西这么重要,下一个问题是,我们要用思想来统一整个公司的发展吗?又是谁,最该拥有企业的思想权呢?

思想权不唯一,也不独属于谁

很多人会说,思想权是企业最重要的权利和责任,应该是灵魂性的存在,所以必须在CEO或创始人手里,不能乱。还有人说,华为的任正非是企业领袖,他可能并不怎么管公司的具体业务,但他在华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是思想权。马云可能也有类似的作用。尽管他在多年前提出卸任CEO,又提出不做董事长,但在大部分人的心中,阿里的灵魂依然是马云,好像不管是他的主观还是我们的客观上,马云都对阿里这个庞大的组织有唯一的思想权。诚然,这两家公司都很伟大。可我依然觉得,如果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思想权仅仅属于一个人,哪怕是属于英明伟大的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领袖,似乎也是不对的。

思想权属于每个会思考、愿思考的人

从一个刚毕业的职场小白到企业的中层、高层,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我在跟企业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时,发现他们其实都非常关心自己组织的发展,关心企业发展的好坏安危,对自己企业出现的问题忧心忡忡,甚至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而作为领导,也许你可以禁锢一个人的行为、言语,但你没办法禁锢他的思想。你禁锢之后,也许就变成了假话,你只知道他表面的话,很难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即便你很厉害,可以提出一个高屋建瓴的东西,如果他内心不认同,可能只是迫于舆论、制度、薪酬的压力,暂时性地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但他们真的放弃了么?尤其是如今的科技公司,聚集着大批高素质人才,且都有血有肉有思想,他们更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思想。如果高科技公司的精英们真的放弃了,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精英选择放弃自己的思想权,老板说的都是对的,如果一个公司变成了这样,还会有可持续的创造力吗?它首先带来的就是公司创造力的极大缩减。“我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理解它、解读它,把它执行到位,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好像一个企业就变成了一个英明领袖在上面思考,所有人迅速领会他的意图,并且把它执行到位,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有思想又有执行力的组织。从人性的角度说,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应该、也不能够让员工放弃自己的思想权。因为,一个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并不会愿意放弃自己的思想权,成为一个不会思考的人。

高效利用思想权的三个设想

当把思想放权给员工,组织也会发出自己的担忧:

我们尊重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考权,但如果组织没有统一的声音,不能用思想来统一大家,大家永远都在争吵不休,不会有行动力可言,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组织和团队,作为CEO更没有办法面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面对激烈竞争时,很大程度也会落败。

我同意这种因为不同思想过度争论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担心,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先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倘若公司只有一个人或者极少人有思想权,且他的思想很正确、很伟大,对员工来说是一种幸运,公司在这个统一思想的指导下,也会成长得比较迅速。问题是,一个人和一个组织是一样的,没有谁会不犯错。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认知有很多盲区,我们的人性有天然的妄念,所以从人的自身到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不犯错。但是,所有的公司不是死在犯错上,而是死在不纠错上。犯了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快速从错误中走出来,通过复盘反思,从错误中学习,就可以更好地成长,这样的打磨会让组织更强壮。可怕的是没有纠错机制。对于企业领袖而言,如果他承认自己的思想是错的,他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就会受到质疑,所以他必然会永远强调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没有人可以反对他,当然,更没有人愿意反对他。如此下去,这个组织很可能会形成一种非常可怕的情况:高层拍脑袋空想,所有人都顺着你说,你永远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听不到真相。直到所有问题暴露出来,这时往往已经铸成大错,覆水难收,最终导致整个业务甚至整个组织的崩溃。事实也是如此。我在一些组织中看到所谓“一言堂”的情况,不管辉煌多久,当一次又一次的错误无法得到纠正,最终酿成大错,从而导致整个组织的倾覆。所以,如果只有唯一的思想权,它在带来短时间高效的同时,也为长期的企业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那我们如何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既允许多元化的思想,还能让企业在统一的思想下高速前进呢?有几个办法,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建立“蓝军机制”

既然纠错如此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下军事演习。在军事演习中,往往会专门设置一支蓝军扮演假想敌,来攻击红军。蓝军知道红军的弱点,他们以攻击打败红军为目的。这样红蓝军相互对抗的一种军事竞争演习,会锻炼队伍,弥补组织整体的漏洞。企业也可以借鉴,建立自己的蓝军机制。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内部找到一个小分队扮演假想敌,因为大家彼此了解,知道对方的漏洞、bug,然后内部不断地进行模拟攻击和竞争。蓝军的责任就是帮助我们看到自己认知上的盲区,看到自己身上的弱点,或者致命之处。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公司应该为此拨一定的资金去支持。

第二,真正的“媒体监督”

我们可以找外部的媒体,或者设计一个内部的媒体组织,主动找骂。过去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所谓由专家学者或者媒体朋友组成的顾问团,但这种顾问团不仅不能帮到忙,某种程度甚至是“有害的”。他们过来可能会变着各种时髦的说法来证明CEO多么正确,战略是多么英勇和有远见,即便偶尔提点建议,也只是隔靴搔痒。所以,我们有必要真正建立一支类似民主社会中以批判为目的的媒体团。他们的责任是只准批评、不许赞美。这将带给企业一个很重要的负面压力,让企业明确知道自己的问题,驱动它不断改正。

第三,“政权分离”

既然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权,就可以考虑向民主社会学习,把意识权和行政权分开。如果大家对事情持有不同看法的意识权主导了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那将是无法收拾的局面。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格局,把意识权和行政权分离。行政权一定要非常集中,毕竟CEO需要对公司的业绩负直接责任。所以在这期间,他当一天CEO,就应该拥有最完整的和强大的权利,所有人在事务上是遵从他的,哪怕不同意他。同时,允许员工在另外一个机制,不管是内网,还是叫合伙人委员会或者员工委员会,允许大家在这里对公司的重大事件进行充分讨论,形成不同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对CEO权力形成一种软约束。这方面,我认为Google可能走得很远了。Google员工有很强烈的参与意识,有他们对Google的价值观认同和情感注入。这些对Google本身形成了巨大的制约,当然这种制约是好是坏,我们暂时不评价,因为它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和验证。其实,不管叫员工议会也好,合伙人委员会也好,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做类似的尝试,大家也越来越觉得这种争论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它极大地增强了员工对公司事务的参与感,同时也形成了哲学上的认知,每个企业都需要知道正在面对什么样的挑战,知道自己的短板,自己模式的bug,才能更好地寻求突破。同时,我们有必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和局限在哪里,这样才知道什么可为,什么有所不为。总之,我们可以试图去建立一种多元的思想,它将对公司长期的发展产生巨大价值,而不是用一个思想统率全公司的工作。张维迎在《理念的力量》一书中提到:

“所谓思想市场,就是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表达自由和他们相互之间的平等竞争。只有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才会产生新的理念,而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几乎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动下出现的。没有理念的变化就没有制度和政策的变化,而没有思想市场,就很难有新理念的出现和传播,从而整个社会就失去了变革的源泉。”

我想,企业也需要一个思想市场,让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碰撞出新的想法,这是创新的来源之一。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充满如此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的同时也带来了未知的可能性,最大化地让自发秩序发挥作用,这也恰恰是商业的美妙之处。所以,与其用确定而统一的思想统领公司的发展,不如努力找到与别人价值观的同心圆,为了彼此共同的使命往前走。本文来源于还是不举手就发言(ID:JustBB2),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投稿请联系:editor

trainingmag.

转载请注明:http://www.panshiyiy.com/hsly/7459.html